不锈钢板损坏通常表现为表面锈蚀、划痕或变形等物理缺陷。不同于普通钢材,不锈钢(如304或316系列)因含有铬(Cr≥10.5%)而形成钝化膜,当这层保护膜被破坏时就会出现局部锈斑,常见于氯离子(Cl-)环境或机械损伤后。需要重点关注加工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问题,特别是折弯处(R角过小)或焊接区域容易发生晶间腐蚀,这类损伤往往从微观裂纹开始逐渐扩展。
另一种典型损坏是板材表面出现点蚀坑,这种直径1mm以下的微小孔洞多由电解液滞留引发。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与碳钢接触造成的电化学腐蚀,同时定期清理表面盐分沉积。对于厚度0.8mm以下的薄板还要特别注意加工硬化现象(硬度HV可达350以上),过度冷加工会导致延展性急剧下降而形成微裂纹。
环境因素也是重要诱因,在温度60℃以上且湿度大于80%的环境中,即便316L不锈钢(Mo含量2-3%)也可能发生应力腐蚀开裂。特殊场景如沿海地区要特别关注板材表面处理工艺,2B光洁度(RA≤0.3μm)比NO.4发纹处理的防腐蚀性能更优,但成本相应提高约15-2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