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试验取样直接决定后续数据的可靠性,关键在于获取能真实反映矿石整体特性的样本。矿体分布往往存在不均匀性,盲目采集容易导致样品失真,必须根据矿床类型和矿物赋存状态设计科学方案。需要重点关注矿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,特别是矿物嵌布粒度、有用组分分布规律这些核心指标,直接关系着采样网格的密度与取样点的空间布局。
采样前必须实地勘察矿体走向与倾角,三维空间中的取样点需覆盖矿体顶底板和中间带。遇到氧化带与原生带交替出现的情况,要按比例分别采集。矿车或皮带运输机上的流动矿石取样,时间间隔控制尤为重要,早中晚不同班次的矿石品质波动可能超乎想象。为什么同一矿脉不同位置的样本会出现成分差异?这正是矿体内部微构造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。
现场操作要使用专业采样器具,避免人为污染。刻槽法取样时槽深需穿透矿化带,全巷法采集则要计算好断面尺寸。样品初步破碎后必须经过多次圆锥四分法缩分,确保最终送检样品既具代表性又符合实验室处理量要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含水率高的矿石需要现场封装,防止氧化变质影响检测数据。
每个样本必须附带完整标识卡,记录采集时间、坐标位置和地质特征。实验室接收时要做二次编号,建立可追溯的样品链。经验表明,忽视取样环节的矿企常在后端选矿流程中遭遇回收率波动问题,这种教训完全可以通过规范取样来避免。实际工作中不妨建立双人复核机制,从源头把控数据真实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