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厂作业环境存在粉尘、噪音、化学物质等多重风险,做好个体防护直接关系员工职业健康。工人必须根据具体岗位匹配防护装备,比如破碎工序需佩戴防尘面罩与护目镜,浮选车间操作人员应穿戴防酸碱手套。防护用品不是摆设,每次作业前检查密封性、有效期等关键指标才能发挥实际作用。
员工真的清楚如何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吗?实际操作中常见耳塞未完全嵌入耳道、口罩鼻夹未塑形等问题。车间应设置可视化指导图,班组长现场示范正确穿戴流程。重点关注新员工与外包人员,特别是接触氰化物等危化品的岗位,必须通过实操考核才能上岗。
动态监测环境数据能提前预警防护漏洞。比如球磨机区域噪声超过85分贝时,除了发放耳塞还应设置隔音值班室。粉尘浓度监测仪数值异常升高,需立即排查除尘设备并升级为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。这种数据驱动的防护策略比固定装备清单更有效。
建立防护用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尤为重要。防尘滤棉每班更换、防毒面具滤毒罐按累计时长报废等细节,需要配备电子台账实时追踪。更衣区与作业区严格分离能避免洁净装备二次污染,洗衣房采用专业工业清洗剂可延长防护服使用寿命。
职业健康培训要打破照本宣科模式。邀请尘肺病康复患者现身说法,用震动触觉装置模拟手部神经损伤,这种沉浸式教育比考试分数更能强化防护意识。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比如模拟硫酸泄漏时的洗消流程,能让员工在真实事故中快速反应。
个体防护本质是系统工程,需要设备、制度、行为三要素协同。从选择符合GB2626标准的呼吸器到建立防护奖惩机制,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。管理人员带头规范穿戴装备,比张贴一百张安全标语都管用。毕竟,防护措施落地靠的不是文件,而是每个岗位的自觉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