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尾渣究竟该怎么处理才不会污染环境又能变废为宝?随着矿业开发规模扩大,每年产生的数亿吨尾渣已成为生态治理的难点。目前主流处理方式聚焦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两大方向,通过物理化学手段提取残余金属成分,或是将尾渣转化为建筑材料,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。
尾矿库堆存虽仍是常见做法,但存在溃坝风险与土地浪费问题。国内已有企业成功将铁尾矿制成混凝土骨料,每吨成本降低40%的同时抗压强度提升15%。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贵金属尾渣处理,特别是含金、银等成分的矿渣,采用生物浸出技术可使金属回收率突破92%,这项突破去年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针对放射性尾渣这类特殊废弃物,多层屏障封存技术正在新疆某铀矿试点。通过黏土—混凝土—防水膜的三重防护结构,有效阻隔辐射物质渗透地下水。更让人惊喜的是陶瓷行业的新尝试,将石英尾矿按特定比例掺入胚体,烧制的瓷砖成品合格率竟达到行业标准,这条生产线已在江西稳定运行18个月。
尾渣处理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处理效果。南京某环保企业研发的涡电流分选机,可精准分离粒径0.1-5mm的金属颗粒,处理量达到每小时50吨。现场测试数据显示,这套系统让铜尾矿再选品位从0.3%跃升至1.8%,投资回收期缩短至9个月。需要提醒的是设备选型必须结合尾渣特性,比如黏性物料更适合滚筒筛而非振动筛。
政策层面推动为行业注入新动能。新修订的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明确要求尾矿库闭库后必须完成生态修复,山东等地已开始执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。业内人士估算,若将全国存量尾矿利用60%,可释放土地超200万亩,这个数字相当于10个深圳的建成区面积。随着技术突破与制度完善,昔日的环境包袱正变成绿色发展的新引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