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矿厂污水主要来自矿石加工全过程的水耗环节。矿石破碎、磨矿过程中需要大量冲洗水抑制粉尘,这些水流经含重金属的矿料后携带悬浮颗粒与溶解性污染物。浮选车间使用的化学药剂如捕收剂、起泡剂直接混入水体,形成高浓度有机废水。尾矿库作为最终集水区,长期积累的渗滤液含有砷、铅等毒性物质,雨季溢流风险尤为突出。
矿石预处理阶段产生的废水往往被低估。破碎机与振动筛连续作业时,设备冷却水与场地冲洗水每小时可达数吨。这些看似清澈的水流实则溶解了矿石表面氧化产生的金属离子,比如硫化矿接触空气后析出的硫酸盐。磨矿环节更棘手,矿浆在球磨机内循环时不断释放微米级颗粒,即便经过沉淀池也难以完全清除。
为什么浮选药剂会成为污染大户?每处理一吨矿石需添加200-500克化学制剂,这些物质与矿物反应后仍有30%残留在排水里。黄药类捕收剂分解后产生硫化物,遇到酸性水体会释放硫化氢气体。起泡剂中的松醇油虽属天然物质,但在水体富集后会破坏微生物平衡。更隐蔽的是调整剂如氰化物,其极低浓度即可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威胁。
尾矿库渗漏构成持续性污染源。即便采用防渗膜技术,日均万吨的堆存压力仍会导致基底微裂隙。库区积水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渗,溶解尾矿中的可溶性盐类。监测数据显示,铅锌矿尾矿库下游500米处地下水的锌离子浓度常超标8-10倍。暴雨引发的漫坝事故更可能让高浓度污染物瞬间涌入自然水系。
设备检修与突发事故加剧污水产生量。每年设备大修期间,清理浮选槽会一次性排出数十立方含药废水。管道破裂或储罐泄漏往往在几分钟内释放数吨高浓度溶液。去年某铜矿选厂因泵阀故障导致30立方米含铜酸性水直排河道,造成下游鱼类大面积死亡。这类事件暴露出日常管理中的潜在风险点。
环保新规正在倒逼选矿厂改进水处理工艺。从源头控制用水量、建立分级